六師一〇三團沙漠生態治理區鳥瞰(資料圖片)。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華北 攝
二師鐵門關市塔里木墾區采用“光伏+發電+草方格+綠植”的模式,探索出一條防沙治沙新路徑。圖為鐵門關市華能塔東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對項目區內光伏板支架和草方格進行巡檢(攝于10月15日)。孟沖 攝
治沙工人在三師圖木舒克市至十四師昆玉市沙漠公路三師段兩邊扎方草格,固沙護路(資料圖片)。 崔顯朝 攝
綠色,是生命與希望的象征,也是沙海中最動人的色彩。
2024年11月28日,長達285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順利實現鎖邊“合龍”,創造了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今年是兵團成立70周年。70年來,兵團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一代代兵團人櫛風沐雨、扎根邊疆,科學防沙治沙,在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周邊建起片片綠洲,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探索出一條沙漠增綠、發展增質、產業增效的生態建設之路,交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兵團答卷”。
制度先行 夯實綠色發展根基
沐浴冬日暖陽,漫步在三師圖木舒克市的大街小巷,映入眼簾的美景別有一番韻味和情致。
“這些年城市變化太大了,現在風沙小了,生態環境變好了,我們生活在這里很幸福!”三師圖木舒克市市民馬玉芬感慨萬千。誰能想到,這座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的城市在多年前還是一片荒原,如今卻“推窗見景、移步進園”。
數據顯示,僅2023年,三師圖木舒克市就完成綠化造林2萬畝,防沙治沙1.88萬畝,空氣質量優良率達51.5%。
近年來,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采取光伏治沙、工程固沙、封沙育林等模式,科學開展沙化土地綜合治理,著力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建設生態治理新樣板。
防沙治沙不是簡單的栽樹育林,需要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實現“量”與“質”雙增長。兵團黨委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將防沙治沙納入《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兵團“十四五”林業和草原保護發展規劃》,持續推動兵團防沙治沙用沙高質量發展。兵團九部門聯合印發《兵團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按照各部門職責分工,明確目標任務、防治措施和保障機制;各師市編制印發師市本級防沙治沙規劃;123個沙區團場同步制定防沙治沙實施細則,切實做到統一部署、突出重點、分類推進、落實落細。
兵師團三級逐級簽訂《“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將防沙治沙列入林長制重點工作任務,壓實各級防沙治沙責任。
此外,兵團還強化風沙口和沙源地治理,堅持因害設防、分區施策、科學治理、適度利用,制定印發《兵團關于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 筑牢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的實施方案》,統籌編制《兵團“三北”工程六期規劃》等制度文件,為推進精準治沙、加快防沙治沙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兵團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兵團積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三北”工程六期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為依托,科學謀劃國土綠化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加強資源監督管理,加快推進退化人工防護林、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全面提升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持之以恒 傳遞防沙治沙“接力棒”
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生態公益林的瞭望塔上,向南望,是一望無垠的大沙漠,沙海綿延;向北望,是一片綠色海洋,生機盎然。一師十一團就在這片綠洲的中心地帶。
曾經在無數個日子里,遮天蔽日的狂沙,企圖吞噬這片綠洲。
“一年一場風,從年頭刮到年尾,起風后沙塵遮天蔽日,能見度只有幾米。早上一覺醒來,被子上、臉上全是沙子。”這是老軍墾描述過的情景,也是全團干部職工群眾一心想要改變的狀況。
為保護家園和良田免受風沙侵害,多年來,十一團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加強天然荒漠林封育管護,規模化營造人工防護林,構建了由團場外圍向內部依次分布的四級生態安全屏障,同時大力建設特色果品林,形成獨具特色的人工綠洲防護林體系。
如今,該團森林面積達到23.5萬畝,林網化率達90%,森林覆蓋率由建團初期的5%提高到現在的33.8%,將綠洲向塔克拉瑪干沙漠延伸了整整20公里。
兵團有123個團場位于沙漠邊緣,生態環境脆弱。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兵團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著力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防風治沙、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等工程,逐步建起環繞塔克拉瑪干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的綠色生態帶,形成喬木、灌木、草場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
隨著兵團“含綠量”的不斷增加,沙化土地綜合治理能力和實效得到“雙提升”,沙區植被蓋度和固碳能力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雙縮減”,兵團生態環境呈現穩中向好趨勢。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兵團累計治理沙化土地857.9萬畝,提前完成“十四五”防沙治沙治理目標。
防沙治沙,呵護賴以生存的綠洲,已成為兵團人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截至2023年底,兵團擁有森林總面積1430.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5.08%;草原總面積2982.1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1.57%,80%以上的團場實現了林網化。
借沙生金 拓寬職工群眾致富路
如果只“綠”不“富”,治沙成果就難以維系。為此,兵團在引導職工群眾參與沙漠治理和環境修復的同時,逐步走出了一條以治沙帶致富、以開發促保護的有效路徑。
眼下,地處塔克拉瑪干與庫木塔格兩大沙漠中間地帶的二師三十四團,萬畝梭梭——肉蓯蓉種植基地的肉蓯蓉迎來采挖季。
“我們種植的肉蓯蓉單產在80公斤到120公斤,畝均收益高達500元。”三十四團六連黨支部書記韓有偉說。
三十四團是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主戰場。作為塔里木河流域最后一個灌溉單位,三十四團水資源極其匱乏,為有效破解生態、生產用水問題,該團結合塔里木河生態治理項目,引入社會資本,加強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在荒漠區域利用灌區排渠苦咸水大面積種植梭梭,并在其根部接種肉蓯蓉。
三十四團農業林業草原和生態保護中心負責人羅劍洪說:“利用苦咸水,團場已建立起防風固沙鎖邊林草帶。截至目前,累計種植梭梭2.2萬畝,接種肉蓯蓉1.15萬畝,帶動就業25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防沙治沙是生存問題,更是發展問題。為把生態改善和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兵團堅持分類施策,根據沙化土地實際,實行分類保護、綜合治理和合理利用。用好沙漠資源,探索“光伏+治沙”模式,推進光伏與生態修復協同發展;統籌防沙治沙、新能源、設施農業等建設任務,布局“林光互補”“草光互補”,發展光伏產業;推動沙漠治理由單純防沙治沙向“防治用”并舉轉變,實現生態經濟兼顧、治沙致富雙贏。
今年國慶期間,八師一五〇團建設完成“光伏+防沙治沙”生態農業工程,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該項目所用4000余畝的荒漠土地,不僅能夠化“光”為“電”,還能借“光”生“金”,采用“林光互補”“牧光互補”模式,通過抬高光伏陣列高度、拉大陣列間距等方式,為種植沙棘、枸杞、酸棗等經濟作物留出充足空間,實現荒漠化治理、光伏發電、生態修復等融合發展。
從滿眼黃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蔥蔥的綠色屏障,綠色已成為兵團發展的鮮明底色。如今,不屈不撓的兵團人并沒有停下腳步,他們仍在大漠深處,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新的綠洲,建設牢不可破的綠色長城,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鏈接
沙漠鎖邊工程
含義
沙漠鎖邊工程?是指在沙漠邊緣建設一條綠色屏障,以阻擋沙漠的侵襲和流沙的擴散,從而保護綠洲和人類活動區域。這項工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尤為關鍵。
背景和重要性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環繞沙漠一圈的長度約為3046公里。沙漠南緣的綠洲地帶人口和城鎮集中,阻擋沙漠南侵成為治理的重點。沙漠鎖邊工程在保護綠洲和人類活動區域的同時,還能促進周邊經濟發展。
實施方法和效果
沙漠鎖邊工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實施:
?生物固沙:這是通過封育和栽種植物等手段,達到防治沙漠,穩定綠洲,提高沙區環境質量和生產潛力的一種技術措施。
?工程固沙:這是采用物理機械方法阻擋流沙移動,一般是建立沙障、鋪設草方格。此法短時間可見固沙效果,但防護高度有限,容易被流沙掩埋。
?光伏治沙:這是一種將新能源技術與沙漠治理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它利用光伏發電板在沙漠地區吸收太陽能,并將其轉化為電能,同時光伏板下可以種植適合沙漠環境的植物,實現治沙與發電雙贏。
最新進展和影響
截至2024年11月28日,長達285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順利實現鎖邊“合龍”,創造了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鎖邊任務涉及的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多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60多萬人次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