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健全耕地保護體制機制,形成保護有力、利用高效、監管嚴格的耕地保護新局面,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結合兵團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疆和兵團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和黨中央對兵團的定位要求,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將耕地保護作為系統工程,按照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工作要求,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尊重規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久久為功,充分調動各類主體保護耕地積極性,提高耕地生產能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
主要目標是: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到2035年兵團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2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908萬畝,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全面壓實耕地保護責任,耕地質量管理機制健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規范有序,各類主體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普遍提高,各類耕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支撐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嚴守耕地紅線,壓實耕地保護責任
(一)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各級黨政要深刻認識耕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作為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逐級分解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納入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到地塊并上圖入庫,確保本轄區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二)持續優化耕地布局。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開展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格局、農業種植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統籌規劃農業生產、產業發展和造林綠化等各類空間,編制耕地保護專項規劃。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優質耕地恢復補充等措施,統籌耕地和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保護,有條件的將河道湖泊內的不穩定利用耕地、林糧間作耕地逐步調出,確保調整后各地類的面積基本穩定。根據國家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管理要求,堅持“整體穩定、微調優化”,推動零星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整合調整,促進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三)嚴格開展耕地保護責任制考核。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兵團黨委、兵團每年對各師市黨政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師市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依規依紀嚴肅問責、終身追責。師市黨委、師市對轄區內耕地保護負總責,對轄區內各團場落實耕地保護情況進行考核。
三、堅持多措并舉,全力提升耕地質量
(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全國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堅持新建與改造提升并重,明確建設內容,提高畝均投入,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個方面完善基礎建設配套水平,科學實施條田歸并平整、排堿渠系配套、水質處理及農田防護林完善等工程建設,加大現代裝備、新科技成果及信息化技術集成普及化應用,推動兵團農業生產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度標準體系和工程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強化高標準農田全過程監管,豐富完善監管手段,提升信息化監管能力,明確建設、驗收標準。建立健全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保障管護經費,完善管護措施,鼓勵受益主體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確保管長遠、長受益。高標準農田統一納入全國農田建設監管平臺,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嚴禁擅自占用,確保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五)加強耕地灌排保障體系建設。編制兵團農田灌溉發展規劃,統籌水土資源條件,科學合理增加耕地灌溉面積。結合推進兵地骨干管網水源工程和兵團輸配水工程,充分挖潛已建調蓄工程能力,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加快推進奎屯河、瑪納斯河等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排工程體系,通過建設新時代“坎兒井”供水系統等措施,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運行管護水平。嚴格執行占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設施補償制度。
(六)加強退化耕地治理。綜合配套農田基礎設施,健全完善田間灌溉排水體系,強化水資源配置,因地制宜優化農田防護林網,有效抵御風沙侵蝕危害。通過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培肥耕作層、推廣少耕免耕技術、引導易沙化區種植深根系作物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減少土壤擾動,有效防范土壤沙化風險。實施秸稈留茬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實施光伏治沙、沙漠鎖邊工程,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充分利用喬灌草種植方式,形成防護帶,減少風蝕和水蝕影響。
(七)抓好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摸清兵團鹽堿地資源狀況底數,建立鹽堿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分步有序開展兵團鹽堿地綜合利用,積極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集成應用鹽堿地綜合利用前沿科技創新成果,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八)實施有機質提升行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安排,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制定科學施肥增效方案,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培肥地力技術模式,協調推進田間深度節水滴灌和液體有機肥按需施用技術,推廣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還田,實施秸稈還田,推進畜禽糞污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確保耕地有機質只增不減,加快推廣有機肥代替化肥。
(九)完善耕地質量建設保護制度。落實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制度,建立健全兵團、師市、團場耕地質量監測體系,科學布設耕地監測點。根據國家耕地質量評價方法、標準、指標,開展年度耕地質量變更調查評價,每5年開展耕地質量綜合評價,及時更新耕地質量監測數據,定期發布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報告。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為兵團耕地質量保護提供科學支撐。完善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投入機制,兵師財政要合理保障提升耕地質量資金投入。
四、強化“以補定占”,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十)改革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方式。調整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范圍,將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除國家安排的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難以復耕、河湖水面自然擴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沒及國家規定的其他可不落實補充耕地的情形外,各類占用耕地行為導致耕地減少的,均應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與所占用耕地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改進耕地占補平衡落實方式,各類實施主體將非耕地墾造、恢復為耕地的,符合規定的可作為補充耕地。堅持“以補定占”,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前提下,將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師市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對違法建設相應凍結補充耕地指標。兵團自然資源局會同相關部門完善兵團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配套政策。
(十一)規范各類補充耕地管理。優先將鹽堿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閑置建設用地以及適宜恢復為優質耕地的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統籌作為補充耕地來源。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內禁止新開墾耕地,嚴重沙化土地、重點沙源區、沙塵傳輸通道、25度以上陡坡、河湖管理范圍及重點林區等區域原則上不作為補充耕地來源。未利用地開發堅持生態優先、以水定地、穩妥有序的原則,在嚴格論證生態環境影響和水資源保障能力的前提下,一般應控制在宜耕后備資源范圍內實施。
(十二)嚴格落實補充耕地責任。非農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單位或個人依法依規履行補充耕地義務,不能自行落實補充的,應按規定足額繳納耕地開墾費。造林種樹、種果等造成耕地減少的,由師市負責統籌落實補充耕地任務,確保耕地占用有效補充。師市可對未占用耕地但已實施墾造或恢復耕地的主體給予適當補償。兵團自然資源局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完善兵團耕地開墾費管理規定。
(十三)完善耕地占補平衡落實機制。兵團加強對耕地占用補充工作的統籌,建設耕地占補平衡綜合管理平臺,統一管理補充耕地指標,動態掌握師市耕地占用補充情況。師市做好耕地占補平衡的落實,從嚴控制各類占用耕地行為,補足補優耕地。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切實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科學合理安排造林綠化任務,加強耕地轉為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的管控;科學適度開發宜耕后備資源,穩妥推進耕地恢復,確保師市轄區內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十四)嚴格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在確保耕地保護紅線不突破的前提下,堅持師域自行平衡為主、兵團調劑為輔的補充耕地落實原則,強化立足師市轄區內自行挖潛補充。兵團負責跨師域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規范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程序,嚴格管控調劑規模,指標調劑資金納入預算管理。兵團自然資源局會同財政局等相關部門完善兵團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規定。
(十五)落實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貫徹落實國家補充耕地質量驗收相關制度,執行驗收標準,強化剛性約束。墾造和恢復的耕地要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達到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標準且集中連片、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要求,質量不達標的不得用于占用耕地的補充。落實補充耕地后續管護、再評價機制,把補充耕地后續培肥管護資金納入占用耕地成本。補充耕地主體要落實后續培肥責任,持續熟化土壤、培肥地力。
五、調動職工和各級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
(十六)保障種糧職工收益。按照“同區同策”原則,參照自治區補貼作物的標準,落實補貼政策,進一步調動職工種糧積極性。落實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積極引導有關農業保險經辦機構開展符合條件的農業保險業務,對投保的職工群眾、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等按照保費的一定比例提供補貼,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
(十七)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利益補償機制。貫徹落實中央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及時撥付中央獎勵資金,強化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重點支持糧食產業發展。落實國家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獎懲要求,實施獎懲相關工作。
(十八)加強撂荒地治理利用。以國土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結合實地核查,摸清撂荒地底數,分類推進治理利用。綜合采取土地托管、代種代耕、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等措施,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恢復生產。
六、積極開發各類非傳統耕地資源
(十九)充分利用非耕地資源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加強科技研發和生產投資,推進農業生產技術改造和設施建設,在具備水資源條件的地區探索科學利用戈壁、荒漠等發展可持續的現代化設施農業。提高農業設施使用效率,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二十)探索推進集中墾造耕地重大工程。結合兵團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研究論證在重點地區批量增加耕地的可行性,積極爭取承擔國家批量增加耕地任務。
各級黨政要樹立耕地保護的強烈意識,切實承擔起耕地保護主體責任。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發展改革、財政、生態環境、水利、林草等部門要按職責分工加強協同配合,建立信息共享、齊抓共管的聯動機制,積極構建“兵團統籌、師市主責、團場主抓、連隊落實”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體系。強化日常執法監管,落實“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工作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各類亂占破壞耕地違法行為。違法違規占用問題整改要堅持依法依規,實事求是,適當留出過渡期,保護職工合法權益。完善行政執法機關、紀檢監察機關和審計、組織人事等部門貫通協調機制,推進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協作配合,強化行政執法與行政審判、刑事司法工作銜接,依法懲處破壞耕地違法犯罪行為,嚴肅干部監督與追責問責。做好耕地保護法律政策宣傳解讀,引導全社會樹立嚴格保護耕地意識,營造自覺主動保護耕地的良好氛圍。
(此件公開發布)
中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委員會辦公廳
2024年12月31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