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九師白楊市一六八團七連色彩斑斕的田地(資料圖片)。馬立元 攝
在巴爾魯克山腳下,屹立著一座意義非凡的哨所——小白楊哨所。該哨所原名塔斯提(哈薩克語,意為“石頭堆”)哨所,四周環繞著光禿禿的石山。這座看似普通的哨所,卻承載著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散發著熠熠生輝的精神光芒。如今,它早已成為九師一六一團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標志。
時間回溯到半個多世紀前,小白楊哨所的故事與一位偉大的母親——孫龍珍緊密相連。1940 年,孫龍珍出生于江蘇省泰縣(現泰州市姜堰區)。1959 年,響應國家支邊號召,她毅然奔赴新疆,在吐魯番火焰山化工廠工作。在高溫環境下,她始終埋頭苦干,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成為廠里骨干,被大家稱為 “鐵姑娘”。
1962年,為加強邊境地區的生產建設,上級下達動員指示,孫龍珍毫不猶豫地找到廠領導,堅決要求奔赴邊境第一線。得到批準后,她來到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農九師一六一團(現九師一六一團)十二連牧一隊,成為一名牧工。同年,她的丈夫于志林也從家鄉趕來。從此,夫妻二人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牧工的工作充滿艱辛,山區氣候變化無常,為看管好羊群,孫龍珍常常不顧自身安危,在惡劣天氣中堅守崗位。
然而,平靜的生活被打破。1969年6月10日傍晚,蘇聯騎兵侵入我國境內,搶走羊只并押走牧民。牧一隊領導迅速帶領牧工前往營救,身懷六甲的孫龍珍不顧親人勸阻,堅定地說:“我是民兵,我不能退縮!”在穿越坡溝時,她不幸被罪惡的子彈擊中腹部,壯烈犧牲,腹中胎兒也未能幸免。同年8月25日,她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追授“革命烈士”稱號,人們在巴爾魯克山腳下為她立起紀念碑。
時間來到1983年,哨所戰士陳福森回家探親時,將孫龍珍的事跡以及哨所的艱苦條件講給母親聽。母親深受觸動,在陳福森歸隊前,她親手挖來10棵楊樹苗讓他帶回哨所,并叮囑他“扎根邊疆,為國爭光”。回到哨所后,戰士們視這些樹苗為珍寶。他們從十幾公里外挖來黑泥土,把樹苗栽下去。盡管大家竭盡全力呵護,但大部分樹苗還是相繼死去,唯有一棵白楊樹頑強地存活下來,枝繁葉茂。
1983年夏,詩人、詞作家梁上泉到新疆邊防部隊采風。得知小白楊的事跡后,他十分感動,并創作了歌曲《小白楊》。后來,這首歌曲由閻維文在中央電視臺演唱播出,響徹祖國大江南北。從此,小白楊成為戍邊軍人無私奉獻、堅守邊疆的象征,小白楊哨所聲名遠揚。
2003年,小白楊哨所前移,原來的哨所被改造為紅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景點,同時也是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
如今,小白楊哨所已成為重要的紅色標志。每年,大量游客、學生及愛國人士慕名而來,這里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課堂。哨所外“衛國戍邊 無私奉獻”八個大字蒼勁有力,人們仿佛看到當年邊防戰士在艱苦環境中堅守的身影,深刻體會到他們為了祖國安寧“舍小家 為大家”的堅定信念。
小白楊哨所不僅是一處歷史遺跡,更是一座精神豐碑。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守護祖國邊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它時刻提醒我們,和平來之不易,無數先輩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