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師七十九團“馬背調解隊”在氈房里為牧工宣講政策(攝于5月21日)。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李惠 通訊員 張新穎 攝
“我是麗華社區網格員,目前正在小區調解因債權債務發生的爭執事件,情況簡要已上傳平臺,請指示。”
“收到,請及時跟進情況,如果現場調解不成,請協調當事人前往綜治中心進行調解。”
……
5月27日,在四師六十八團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江林剛調解完一起糾紛,就接到網格員報告,他立即通過“兵政通”微信小程序了解情況并做好應對措施。這是四師可克達拉市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體化運行的日常場景。
四師可克達拉市下轄18個團場、168個連隊,沿伊犁河谷等地分布,在維穩戍邊、農業生產等方面承擔重要職能。面對廣闊的治理區域,如何構建全方位平安防護體系?師市黨委以加強基層黨建為紅線,打造特色基層政法工作模式,將解決好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創新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資源整合、智慧賦能、多元共治等舉措,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實現穩定與發展雙重目標落地生根。
資源整合 讓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提升基層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是重要實踐落點。
四師可克達拉市黨委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突破口,展現資源整合在基層治理中的強大效能。
5月27日,在四師六十二團綜治中心大廳,引導員李婷婷正耐心解答群眾問題。“過去群眾辦事要跑七八個部門,現在‘進一扇門’就能解決九成問題。”六十二團干部劉彥龍說。
師市將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先后投入1200萬元,建成1個師級、18個團級綜治中心,分級設立三區功能布局,將服務觸角延伸至連隊,構建起覆蓋廣泛、功能完備的基層治理服務網絡,讓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我們不是簡單做加法,而是通過系統集成實現治理效能倍增。”師市綜治中心負責人王建介紹,通過“五個規范”建設,19個綜治中心形成“中樞+末梢”治理網絡:統一功能布局實現服務標準化,部門“常駐+輪駐+隨駐”破解推諉扯皮,14項制度確保閉環管理,“3715”限時辦結制倒逼效率提升,信息化平臺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資源整合的關鍵在于打破部門壁壘。師級綜治中心推動公檢法司、信訪、人社6部門“常駐”,團級綜治中心實行派出所、司法所扎根一線,矛盾多發領域部門“輪駐”,群團組織“隨駐”或“云駐”。這種“常駐+動態”的入駐機制,讓六十八團綜治中心成功整合信訪、派出所、司法所等,打造開放式服務大廳,心理疏導室和法律咨詢室更讓服務兼具“人情味”。
治理效能的提升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師市創新建立“14項制度+3715限時辦結”機制:群眾訴求3天內受理、7天辦結、15天反饋,超期未結啟動督辦程序。在四師六十六團,職工李新(化名)拖了三年的土地承包糾紛,因“首問責任制”和“部門聯調”機制,3天便得以解決。
資源整合的落腳點是便民利民,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治理生態重塑。師市通過“黨建+網格+警格”三網融合,網格員化身“移動綜治站”,配備智能終端實時上報隱患;19個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讓職工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專業法律服務。
智慧賦能 “指尖辦”“馬上辦”成為常態
在數字化浪潮下,師市以“智慧賦能”為筆,在社區智治與共治領域持續探索,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范例。
師市黨委深諳“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力量,率先打造智慧警務新模式。健全“站室合一”治理模式,打破警務服務時空限制,搭建“網格服務微信群”“網格二維碼群”等便民服務平臺,開通網上辦證預約、法律咨詢、防范預警等線上服務。數據顯示,職工群眾辦事平均耗時縮短40%,“指尖辦”“馬上辦”成為常態。
“以前辦居住證要跑好幾趟,現在線上提交材料,幾天就能領證,太方便了!”可克達拉市民劉佳英說。智慧警務模式運行以來,已累計協助職工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上千個。
網絡安全是數字治理新課題。師市整合民(輔)警、網格長等力量,組建全科網格隊伍。針對電信網絡詐騙高發態勢,師市開展“敲門行動”,網格員逐戶走訪宣傳,累計走訪2萬余戶家庭,發放防詐宣傳冊3萬余份。“聽了網格員的講解才知道詐騙套路這么多。”可克達拉市民趙麗說。這種“面對面”宣傳有效提升了職工群眾識詐防詐的意識和能力,營造“全民反詐”的濃厚氛圍。
網格化服務管理是智慧治理的重要抓手。師市構建以街道為核心、小區為重點、平房區為基礎的立體化視頻監控網絡,科學劃分316個網格、955個子網格,選優配強1188名專兼職網格員和6415名聯戶長,打造“連隊(社區)黨支部+網格長+聯戶長+黨員”縱向貫通的網格管理體系,建立動態調整與培訓機制,確保隊伍專業高效。
在信息化建設上,師市依托兵團維穩綜治系統,自主研發四師分平臺,橫向聯通各職能部門,縱向貫通師市、團場、連隊三級,構建“大數據池”。“兵政通”微信小程序等完善了全息數據感知體系。
從智慧警務到安全防控,從反詐宣傳到網格管理,數字技術成為師市提升治理效能、推動治理模式變革的核心動力。
多元共治 精準服務對接群眾需求
師市以黨建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構建多元共治格局,為群眾幸福生活繪就亮麗底色。
今年1月至今,師市矛盾糾紛數較上一年下降25.5%,化解率達98.1%,重復訪較上一年下降29.17%,越級訪較上一年下降66.67% 。
師市通過優化人力、物力、信息資源配置,引入司法、行政、人民調解等力量,構建多元調解機制,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了基層治理資源分散難題,提高了治理效率。
為提升問題解決率與職工群眾滿意度,師市建立“線上+線下”全量搜集網絡。線上依托維穩綜治平臺創新多種錄入方式,線下推動黨建、網格、警格“多格合一”,護邊員入駐網格,打造集邊境調解員、宣傳員等功能于一體的隊伍,全面排查矛盾隱患。
在矛盾糾紛調解中,師市秉持“專業+行業”理念,整合政法系統及律師、公證員等專業資源,打造“滿邊紅”“石榴籽”“大山調解室”等18個特色品牌調解室;組建“馬背調解隊”,將護邊員、民兵等納入邊防綜治“先遣隊”,實現“群眾上訪”到“調解下訪”轉變;組建專業調解團隊,以“群眾點單、中心派單”模式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在矛盾糾紛管理上,師市建立“轉辦+督辦”閉環管理機制,確保矛盾糾紛能精準流轉至責任單位,層層遞進解決疑難問題。
多元共治活力還體現在激活基層治理“一盤棋”。師市堅持“專群結合,以專帶群”,動員黨員、網格員、退役軍人等組成志愿服務隊和義警隊伍,協助開展法治宣傳、治安巡邏和矛盾調解,筑起群防群治“銅墻鐵壁”。
據統計,今年1月至今,師市、團場兩級網格員入戶走訪226560戶、405742人次,解決急難愁盼問題372件。
治理之道,民生為本。如今,漫步師市街頭,“巾幗宣講”“陽光行動”等志愿服務品牌涌現,“幸福敲門、平安到家”“社會服務體驗日”等活動傳遞關懷,鄰里互助蔚然成風,社區氛圍和諧融洽。
未來,師市將繼續深化基層治理創新,聚焦職工群眾需求,在服務品質、矛盾糾紛、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為百姓幸福答卷增添更多溫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