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師市、院(校),兵團機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兵團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5年6月3日
(此件公開發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切實做好2025年兵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力保障職工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等規定,結合兵團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2025年度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2025年全疆年平均氣溫略偏高或偏高;全疆降水總體偏少,僅北疆北部、東疆北部及南疆西部局地略偏多。結合氣象預測和地質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綜合研判,各時間段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如下:
6—8月趨勢預測:預計全疆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略偏高或偏高,南疆西部山區略偏低;全疆大部地區降水略偏少,北疆北部、東疆北部和南疆西部局地略偏多或偏多;主要強降水時段將出現在6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主要影響北疆大部和南疆西部。6—8月極端氣象事件易發,是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天山南麓第一師北部4團、5團,第二師北部牧草場,第三師二牧場,伊犁河谷地區第四師,第六師北塔山牧場,天山北麓第五師阿恰爾溝,第七師奎屯河流域,第八師南部團場,第九師山區團場,第十二師104團草場,第十三師東天山南北麓紅星四場、紅山農場、黃田農場,昆侖山北麓第十四師一牧場地區極端氣象事件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
9—11月趨勢預測:預計全疆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略偏高,僅北疆北部氣溫略偏低;北疆大部和東疆北部降水略偏多,南疆大部地區降水略偏少。地質災害相對低發,要防范極端氣象災害和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第四師伊犁河谷地區、東疆北部的第六師北塔山牧場、第十三師紅星農草場,第十四師一牧場山區防范突發性降水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2月—次年2月趨勢預測:進入冬季降雪階段,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小。地質災害風險主要為凍脹等自然風化因素引起的小型崩塌地質災害及地震危險區震后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沿天山線的部分團場易受極端天氣影響存在由局地暴雪引發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風險。
綜合分析,全兵團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28處,受地質災害威脅涉及1357人,受威脅財產總數約10億元。2025年兵團轄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段)、隱患重點(段)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及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段)分布圖,詳見附件1、2、3。
二、2025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求及主要措施
(一)總體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兵團黨委、兵團關于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工作部署,將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部分,充分發揮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作用和自然資源部門專業優勢,同步部署、整合資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一體推進,持續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御和應急處置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二)工作措施
1.夯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各師市要全面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在同級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落實自然資源部門的組織指導責任,各相關部門的行業管理責任,防災責任人的避災和治理災害責任,發揮群測群防員和駐守專家專業技術支撐作用、巡查排查和監測作用,對在冊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逐點排查,對人員密集區、重大工程、交通沿線、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地段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實情況進行檢查,落實落細各項措施,盡最大努力將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避免隱患變災情、災情造成傷亡。(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應急管理局、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認真研究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會同本級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應急管理、氣象等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好地質災害防治與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等工作,按照本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工作實際,精心編制、報批和實施本行政區域2025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時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減災和監測預防責任,重點做好春季融雪期、汛期以及地質災害易發區、地震重點危險區等重要防范區域的地質災害防范等。(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應急管理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持續加強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各師市要組織制定支持和規范群測群防工作的具體措施,加強群測群防員隊伍遴選、補齊和培訓;充分發揮“人防+技防”優勢,壓實群測群防各個環節責任,提高地質災害預警精準度、時效性,切實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持續強化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氣象、水利等多部門聯合會商和信息共享機制,密切關注極端天氣過程,科學分析研判地質災害風險,著力加強山洪引發泥石流預警預報合作,及時準確發布地質災害風險預警預報信息。健全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叫應”機制,拓展預警信息發布渠道范圍,加快實現緊急預警信息迅速到人到戶;加大基層單位預警響應措施的監督提醒力度,形成預警與響應閉環管理。(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應急管理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扎實開展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各師市特別是地質災害多發的師市,要組織有關部門廣泛發動基層干部群眾,有計劃開展全覆蓋“拉網式”“地毯式”巡查排查,尤其是加大對地質災害隱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同時,統籌本轄區專業技術力量,運用遙感、測繪等信息技術,開展專業巡查排查,重點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學校、醫院、村莊等人口密集區,旅游景區、交通干線、重要設施、重大工程建設活動區以及臨時作業場地等重點地段全面排查檢查,對排查出的新增地質災害隱患,及時補充、更新隱患點信息,逐一落實防災措施。要加強防范地震引發次生地質災害,及時開展地質災害災情調查、隱患排查和應急處置。(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教育局、應急管理局、農業農村局、兵團地質勘查測繪中心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持續做好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范。各師市要高度重視和深入研判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風險,加強風險管控能力建設,進一步探索推進“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試點工作,既要管住已有隱患點、也要管住風險區,建立風險雙控全鏈條工作技術支撐體系,提升基層風險防控水平。要聚焦防災減災關鍵領域、關鍵問題、關鍵環節和重點地區、重點隱患、重點時段,持續集中精準發力,多措并舉排危除險,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嚴格執行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嚴格落實建設單位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和防治措施,嚴防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嚴格落實監管責任,依法加強對建設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檢查,既要嚴防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也要嚴防工程遭受地質災害威脅;對于新建、在建和建成不久的工程,建設單位要主動承擔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直接責任,按照“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要求落實工程配套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對礦山開采區域,堅持“誰誘發、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原則,行業主管部門要督促在建生產礦山,及時消除采礦誘發的地質災害風險,全力避免因人為擾動而引發的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應急管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科學開展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各師市要根據本地地質災害具體情況,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積極統籌資金,同時按照輕重緩急、分步實施原則,實施工程治理,最大限度消除或減輕地質災害威脅。對工程治理成本遠大于搬遷成本或通過工程治理難以有效消除安全隱患的居民點,結合鄉村振興和土地整治等統籌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各師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已建設的兵團地質災害風險預警系統,利用地質災害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更好服務地質災害決策,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科技水平。(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各師市要組織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等部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和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優化力量布局,強化日常訓練,著力提升應急能力。各有關部門要加強交通、通信、醫療、電力等專業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加強人員、物資配備和經費投入,確保地質災害發生后能迅速提供應急保障。(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應急管理局、衛生健康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8.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培訓宣傳和避災避險演練。各師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持續開展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重點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普及,充分運用網絡、電視等新聞媒體,通過媒體宣傳、專家講授、現場播送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分層級、分領域面向有關部門(單位)、基層干部、景區游客、群測群防員、受威脅群眾等開展防災宣傳培訓,切實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在各師市黨委領導下,聯合相關部門在地質災害中高易發區內開展1—2次地質災害避災避險演練,增強各族干部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尤其要注重提升景區游客避險能力。(責任單位:兵團自然資源局、水利局、應急管理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9.認真執行地質災害汛期值守調度等各項制度。各師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巡查、汛期24小時值班、汛期地質災害日調度、災險情速報、零報告日報、月報等制度,一旦出現險情和災情,要第一時間主動獲取同級黨委、政府擬上報的災險情信息,立即報送兵團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水利、交通運輸、文體廣電和旅游、林草等有關部門接到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報告的,要立即轉報本師市并通報同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應急管理部門。(責任單位:各師市,兵團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應急管理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附件:1.2025年兵團轄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段)及防范期.doc
3.兵團轄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及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段)分布圖.doc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辦公廳
2025年6月5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