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二師二十一團天鵝灣景區享受悠閑愜意的露營時光(資料圖片)。近年來,二十一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守生態保護底線,以旅游產業為引擎,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豐富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力求將天鵝灣打造成為一個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與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勝地。白克斌 ?攝
游客在六師新湖農場三十二連桃園采摘鮮桃(資料圖片)。近年來,新湖農場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引導職工因地制宜發展蘋果、桃等林果種植,推動林果業與休閑觀光農業、鄉村采摘游深度融合,為職工增收拓展新路徑。張靜 ?李潔 ?攝
在十三師紅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講解員為學生們講述軍墾故事(資料圖片)。紅星二場立足優質紅色資源稟賦,依托兵團級、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集群優勢,高標準規劃建設完成紅星軍墾文化研學中心,推進紅星軍墾博物館、老機關舊址、老八連營房舊址、地窩子遺址、紅星軍墾陵園等項目保護開發,構建“一心帶八點”旅游布局,全力打造紅色文旅融合新地標。王璇 ?攝
四師可克達拉市第五屆“稻香文化·插秧季”系列活動在六十八團舉辦,圖為游客在參加泥潭游戲(資料圖片)。近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獨特的稻作文化,通過舉辦“稻香文化·插秧季”等農事體驗活動,探索“農業+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致富。崔裕 ?攝
暑期是全年文旅消費的重頭戲。
到田間地頭采摘,品農家特色美食,體驗戶外露營……今年假期,鄉村游成為不少游客的出行首選。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
兵團以農業優勢、紅色文化、特色美食等為主線,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人居環境提升、文化賦能、鄉村旅游業態迭代、培塑鄉村旅游品牌等方面用心用情,實現了從“單一景點”向“綜合目的地”的轉變,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到田間地頭感受田園之美。據統計,今年前5個月,兵團累計接待游客1123.79萬人次,實現旅游花費54.5億元,其中鄉村旅游占比達10%。
這樣的熱度背后,鄉村之旅何以打動人心?鄉村旅游產業為何亮眼?日前,本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團場連隊,探尋答案。
A.全域旅游,連接“城”與“鄉”
鄉村旅游強勢“出圈”,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催生了人們暫時“逃離都市”的心理需求,驅使人們回歸自然,尋求慢節奏的田園體驗。而鄉村的生態環境、農耕體驗、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差異化內容,恰好契合了人們追求個性化、沉浸式旅行的趨勢,能更好滿足多樣化的旅游需求。
鄉村旅游可以從農家樂起步,卻不能始終停留在“吃頓飯、摘個果”的“初級階段”。它是一幅需要城鄉筆墨共同勾勒的全域畫卷。如何讓這幅畫卷氣韻貫通?兵團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與精品線路的實踐中,找到了密鑰。
走進十二師三坪農場,夏日的熱鬧在各個景點蔓延。
西域歡樂城里,實景演出的鼓角聲穿越古今;草莓大棚里,指尖捏起的紅果子甜到心坎;萌帕爾寵物小鎮里,羊駝剛湊過來,孩子們的笑聲就響徹小鎮;烏魯木齊綜合保稅區購物中心里,挑全球好物的游客排著隊……如今,三坪農場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特色種植、跨境消費、文化體驗串起文旅產業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離機場15公里,毗鄰烏魯木齊市、昌吉市,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政策又給力,不火都難!”三坪農場職工笑著說。
正是基于這樣的區位優勢,三坪農場緊扣“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布局,探索農文旅深度融合路徑,精準把握城鄉要素流動規律,積極發展城郊經濟,串聯西域歡樂城、草莓采摘園、萌帕爾寵物小鎮、烏魯木齊綜合保稅區購物中心、中石和田玉文化館,打造集民俗體驗、田園休閑、跨境消費、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假日經濟新場景,催生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持續升溫。
近年來,為發展鄉村旅游,兵團引導各級政策、資金、宣傳、人才等資源傾斜投入,推動城鄉要素互融互通,優化鄉村旅游發展環境,構建較為完善的新型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完善景區設施、產品供給,培育創新業態,提升管理服務,讓游客喜歡來、留得住、玩得好,讓“頭回客”成為“回頭客”,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循環。
距離三坪農場600多公里遠的十師一八五團白沙湖景區,同樣書寫著蛻變的故事。
2017年,白沙湖景區成功創建兵團第一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卻因旅游開發不足,游客寥寥。
而今年截至目前,該團接待游客18萬多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000余萬元。是什么使這個邊境團場景區有了如此亮眼的成績?答案在于一八五團主動融入阿勒泰地區“千里旅游畫廊”旅游格局,持續完善白沙湖景區配套旅游設施,深化與地方的文旅合作,不斷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讓邊境的美景不再“養在深閨人未識”。
新疆土地遼闊,鄉村旅游景點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只有兵地融合發展,才能為旅游業帶來持久動力。近年來,兵地雙方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持續推進旅游興疆戰略,打破“守住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完善頂層設計,強化統籌協調,通過信息互通、資源互聯、客源互送、利益共享機制,在開發精品文旅產品、樹立文旅品牌等方面進行探索實踐,共同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繁榮發展。
從戈壁荒灘到旅游熱土,從游客稀少到人流如織,鄉村旅游已成為兵團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重要路徑。
B.紅色文化,平衡“旺”與“淡”
發展鄉村旅游,如何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關鍵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創造差異化的深度體驗,持續豐富全季節、全時段的旅游產品。
對兵團而言,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就是紅色文化。如何在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中突出“紅色”這個主題?
走進一師十六團老一營紅色教育基地,讓人眼前一亮:保存完好的營部舊址、原汁原味的軍墾建筑,來自各地的游客換上老式軍裝,參加莊嚴的升國旗儀式,開啟一天的“軍墾生活”。
十六團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中心主任黃林林介紹:“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開發了‘軍墾戰士的一天’以及鄉村旅游等多種旅游產品。今年,為擴大游客覆蓋面,我們還引進了第三方研學機構,把農事體驗、親子體驗等活動融入紅色教育。”
聽一段紅色故事,吃一頓大鍋飯……近年來,十六團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資源,依托老一營舊址,全力打造紅色教育基地,通過探索“體驗式紅色旅游”模式,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活用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深挖文化背后蘊含的人文故事和獨特內涵,豐富旅游產品,讓淡季不淡,正是兵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縮影。
十三師紅星二場立足優質紅色資源稟賦,依托兵團級、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集群優勢,高標準規劃建設完成紅星軍墾文化研學中心,推進紅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老機關舊址、老八連營房舊址、地窩子遺址、紅星軍墾陵園等項目保護開發,構建“一心帶八點”旅游布局,全力打造紅色文旅融合新地標。
“我們博物館與地窩子遺址等景點,已成為哈密區域主題黨日打卡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學基地和愛國主義思政課堂,今年1月至5月,累計接待游客3.9萬人次。我們還積極打造兵團首個沉浸式紅星軍墾文旅小鎮,通過弘揚紅色文化、推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奔t星二場紅星軍墾博物館負責人初明遠說。
兵團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以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為主線,堅持文化鑄魂、以文化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從產品融合、產業融合和功能融合等方面著手,做好“紅色旅游+”文章,不斷豐富鄉村旅游市場的產品供給,打造多樣化、特色化、高品質的鄉村旅游產品和線路,讓鄉村旅游市場釋放更大動能。
C.創新發展,釋放鄉村活力
鄉村旅游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成長中的煩惱”。比如,各團場連隊旅游開發項目同質化,缺乏特色文旅IP和個性化的旅游服務;鄉村旅游產業鏈較短、產品結構不合理等。
發展鄉村旅游,如何立足特色資源、促進文旅發展?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展鄉村旅游就要把握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玩轉”特色。
今年“五一”期間,一師十一團的沙漠之門景區,迎來全面煥新后的首次亮相,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這里賞大漠風光,感受刺激驚險的沙漠越野車,享受悠閑自在的駱駝之行。
景區還舉辦“開城儀式”沉浸式演藝、沙漠露營大會、駝鈴泉戲水體驗等主題活動,讓游客不僅能穿沙越野、暢游水岸,還能通過沉浸式參與各類活動,感受千年絲路與當代文旅的融合魅力。
“我們堅持‘沙漠文旅+沉浸體驗’思路,全面提升游客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今年還將推動低空飛行、戈壁徒步、研學體驗等新業態落地?!毙陆锬疚穆眉瘓F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新意介紹。
如今,沙漠之門景區綜合服務區、沙漠休閑娛樂區、神秘沙漠體驗區、體育與賽事服務區等功能區設置齊全,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玩。同時,創新形式的旅游項目也為十一團加快全域旅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真正讓人氣“聚”起來、消費“火”起來。
兵團旅游資源豐富,因地制宜挖掘地域資源發展特色旅游項目的團場也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兵團成功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3個和重點鎮7個,30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今年以來,十二師二二二團舉辦端午龍舟賽,12萬余人次涌入團場,帶動餐飲、住宿、農家樂、漁家樂等旅游業態收入2280萬元;四師六十八團第五屆“稻香文化·插秧季”系列活動及七十二團“紅色記憶”主題活動吸引了數千名游客參與……
美景吸引人,體驗留下人。近年來,兵團各團場連隊因地制宜,大力推進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培育休閑露營、創意民宿、自駕游等新業態,越來越多的游客喜歡在兵團的青山綠水間放松心情、感悟自然。鄉村旅游的持續升溫,為兵團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賽道,更讓團場連隊在保留本色的同時,煥發出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