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一区二区视频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_亚洲自拍偷拍九九九_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紅色基因代代傳 砥礪奮進謀發展

發布時間:2025年08月07日 信息來源:兵團日報 編輯:劉娑延
【字體: 打印本頁
作者:馬雪嬌 李惠

8月,清風拂過天山褶皺,片片紅高粱暈染出丹霞般的紅暈。

“我們是鋼鐵的三五九旅七一七團……解放大西北,翻過祁連山,終于把紅旗插在天山之巔……”四師七十二團老年合唱團的歌聲掠過曠野,在山巒間激蕩出歷史的回響。

站在七十二團團部的路口,時光仿佛在此交疊:一側,白墻黛瓦的民宿錯落有致,文化廣場點綴其間,新居與青山綠樹相映;另一側,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史和艱苦卓絕的屯墾戍邊史濃縮在紅軍團博物館中,銘刻著先輩的不朽功勛。

七十二團,是聞名遐邇的紅軍團。前身可追溯至1927年湘贛蘇區的農民自衛隊,后發展為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團,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七一七團。

在蕭克、王震、王恩茂等的率領下,這支部隊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華北敵后抗日、南泥灣大生產、南下北返、保衛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等,榮獲“尖兵團”“鋼鐵團”稱號,為新中國成立立下不朽功勛。

1952年,這支部隊在新疆的亙古荒原上點燃墾荒篝火,從戰功赫赫的“尖兵團”變身為屯墾戍邊的先驅。

從湘鄂贛邊界的游擊隊到紅六軍團,從三五九旅七一七團到屯墾戍邊的生力軍,這支部隊走出了118位共和國將軍。時光流轉,一代代兵團兒女傳承三五九旅血脈,高擎紅色火炬接力奮斗。如今的七十二團,田疇如畫、綠樹成蔭、樓宇林立,宛如鞏乃斯草原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在這片土地上,不但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還滋養出享有盛名的新疆第一酒——伊力特酒。今年上半年,七十二團實現生產總值2.4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09萬元。

烽火征程,鑄就“鐵的七團”

走進紅軍團博物館,時光的閘門轟然開啟。

展柜中那條軍綠色軍毯,摞著補丁,煙火熏燙的焦痕與密布的彈孔交錯,總讓參觀者駐足凝視。

“這是父親在抗日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跟著他從華北一路打到西北。”老紅軍姚云松的女兒姚力講述道。

館內每一件藏品都是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泛黃的家書里,戰士們把對親人的牽掛藏進“光復河山”的誓言;平型關大捷的油畫中,硝煙中奮勇向前的身影定格了七一七團戰士們作戰的勇猛;百團大戰的作戰圖上,紅箭頭標記著這支英雄部隊行軍的軌跡。

據七十二團史料記載:1951年,進駐肖爾布拉克的紅軍團,有老紅軍23人、老八路126人、老解放1560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部活的戰史。

回溯烽火歲月,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同年9月2日,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等部改編的八路軍一二〇師8227名將士在富平縣舉行了抗日誓師大會。

1937年9月3日,一二〇師三五九旅七一七團揮師南下,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晉西北收復戰中,七一七團歷經38天浴血奮戰,奪回7座縣城,殲敵1500余人,挫敗了日寇大規模圍攻;在廣靈、靈邱間阻擊戰中,以小分隊伏擊、襲擊的戰術手段節節抗擊,斃傷日寇800余人;在邵家莊地區伏擊戰中,殲敵150余人;在上下細腰澗圍殲戰和打擊頑軍石友三部等戰役戰斗中,粉碎日寇多路圍攻,殲滅了大量敵軍。

七一七團英勇善戰,戰功卓著,被八路軍一二〇師授予“鐵的七團”光榮稱號。

1949年2月,由七一七團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軍五師十三團的將士們越祁連、翻天山,于1950年1月抵達南疆重鎮庫車。

1951年底,這支英雄部隊北越天山進駐伊犁,剿匪平叛后就地墾荒。次年,王震登高遠眺肖爾布拉克大草原,揮手指點:“你們看,這里一邊是新源,一邊是鞏留,依山傍水,一片大草原,多好啊!師部就選在這里。”

1954年10月,十三團編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序列,1969年9月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七十二團;1975年兵團建制撤銷后,更名為伊犁農墾局七十二團;1981年12月改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七十二團。

“南泥灣的镢頭能劈開荒原,也能在這里建起塞外江南。”軍墾老戰士閆欣秋的話,道出了傳承的力量。

從地窩子到高樓林立,從沼澤堿灘到萬畝良田,昔日荒灘如今田疇如畫。紅軍團博物館外,鞏乃斯草原的風掠過紅高粱地,仿佛仍在傳唱著這支隊伍從長征路上走來,向新時代走去的傳奇。

紅土地上,繪就幸福畫卷

一場雨過后,七十二團蒼翠如洗。

一把躺椅,一杯醬香酒,身旁是綿延的高粱田,晚風在耳畔吹拂。這是七十二團最常見的風景。夜幕降臨,廣場上響起激昂的音樂,來體驗紅色文化的游客們跟著節奏跳起舞蹈。

“環境好,人熱情,能觸摸紅土地蝶變的力量。”來自上海的游客李曉夢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七十二團十三連職工孫照暉的簡泉民宿里,剛參觀完紅軍團博物館的游客圍坐暢談。入夏后,這家民宿訂單不斷。

“許多游客參觀紅軍團博物館后,就會到我們的民宿吃飯休息。”孫照暉說。

如今的七十二團,紅色基因催生出強勁發展動能。紅葉谷旅游節、“紅色記憶”主題活動、篝火晚會接連舉行,文旅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兩早配套”等高產高效種植技術推廣應用,讓全團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讓高粱田變身白酒原料基地,投資759萬元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帶來新貌,居民笑稱“自己的生活比蜜甜”。

新變化、新氣象不斷涌現……

這片紅土地上,紅色印記俯拾皆是。文化廣場上,“開拓者之歌”群雕巍然矗立,老紅軍、軍墾戰士與青年的形象肩并肩,見證著“紅軍團”的變遷。

1954年,一群英勇無畏的戰士脫下軍裝,響應國家的號召,奔赴這片土地。他們中有人剛滿十七歲,袖口還沾著長津湖的冰碴;有人把軍功章悄悄塞進背包,說“建設邊疆也是打仗”。他們風餐露宿,住地窩子,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頑強抗爭,在荒蕪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

閃耀著榮光的紅土地上,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廣為流傳。茶余飯后,這里的職工群眾喜歡搬一把小凳子,坐在游客身邊,帶大家回憶這片紅土地往昔的崢嶸歲月。

“在這里,每一塊磚石、每一條街道,都銘刻著歲月的痕跡;每一次變革、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無數奮斗者的心血。不少游客慕名而來,也帶動了團場經濟發展。今年上半年,團場接待游客總數突破6.6萬人次。”七十二團文體廣電旅游中心負責人李成亮告訴記者。

如今,七十二團正以“紅色+”融合發展為筆,在傳承三五九旅精神的答卷上,續寫著富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篇章。那些軍墾戰士當年的憧憬,正化作田疇如畫、樓宇櫛比的實景,在鞏乃斯草原上愈發鮮亮。

守護記憶,賡續紅色血脈

7月29日,紅軍團博物館內,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細細端詳展柜中那枚“戰斗英雄”獎章,認真聆聽講解,不時陷入沉思。

獎章的主人陳才德在解放山西運城的戰斗中,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架云梯、登城墻的壯舉,隨著講解員的講述在光影中重現。

紅軍團博物館自2015年開館以來,已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成為激活紅色記憶的重要窗口。

館內每一件文物都連著一段滾燙的歷史:郭秉禮老人捐獻的3枚紀念章,從淮海戰役講到屯墾歲月,他離休后筆耕不輟撰寫回憶錄。他說:“要把歷史鮮活地留存下來,讓子孫后代有理想、有信念。”

七一七團二營戰士韓洪濤的后代韓力群捐贈的父親55式校官常服與勛章,承載著“把紅軍精神永遠傳下去”的囑托。這些實物串聯起從戰火到和平的征程,讓歷史有了可感知的溫度。

“這些文物是我們父輩英勇奮斗的見證,把它們捐贈給紅軍團博物館,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和銘記這段歷史。”韓力群說。

老一輩革命家后代的足跡更添厚重。2008年,王震將軍之子王兵一行踏著父輩足跡來到這里,揮毫寫下王震將軍“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雄壯詩句,并捐贈了《王震:三次長征》《王震傳》《憶曾滌》《將軍情》等四本著作、兩部文獻紀錄片和紀念王震百年誕辰的光盤。2016年,任弼時之女任遠芳、蕭克之子蕭星華等也來到七十二團,為博物館送來了記述父輩奮斗歷程和不朽功勛的史料。

這份紅色記憶的守護與傳承,也離不開魏建林這樣的“紅色拾荒人”。這位退休干部為籌建紅軍團博物館,足跡遍布六省區,從老庫房、老同志家中搜集到大量具有厚重歷史價值的實物。

在七十二團,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共同守護、傳承“紅軍團”的紅色記憶。

“這不僅僅是一份職責,更像是一種使命與信仰般的存在。”魏建林說。

如今,一批又一批退休人員、黨員干部、青年學生走進紅軍團博物館,追尋紅軍精神,了解這支英雄部隊的前世今生。截至目前,已有1320多個參觀團來到博物館參觀學習,接受革命精神洗禮。

“想起老一輩的付出,沒理由不建好我們的團場。”七十二團三連職工郎金榮堅定地說。

紅色文化滋養著團場的每一個人。

紅軍團博物館早已超越陳列館的意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橋梁——在這里,紅色基因既是記憶的傳承,更是催人奮進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川县| 天等县| 黄山市| 博湖县| 仙居县| 额敏县| 合江县| 京山县| 海林市| 大石桥市| 玉田县| 陆良县| 阿克| 平顶山市| 读书| 铜山县| 蒲城县| 宝坻区| 永泰县| 赣州市| 云安县| 湖南省| 德钦县| 前郭尔| 阳城县| 五大连池市| 工布江达县| 池州市| 原阳县| 应城市| 霍林郭勒市| 长岛县| 龙泉市| 汉阴县| 定远县| 江川县| 同江市| 弋阳县| 虎林市| 自贡市|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