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師八十六團十九連職工在采收分選葡萄(資料圖片)。八十六團克瑞森葡萄種植基地地處五臺戈壁沙漠地帶,這里地表積溫高,溫差大,病蟲害少,生產的克瑞森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越來越高。呂羨林 李艷萍 攝
一師五團沙河鎮果農在分選蘋果(資料圖片)。五團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林果業獨特優勢,出產的蘋果汁多味甜、酥脆爽口,深受消費者青睞。李康 攝
在三師五十一團二十連大棚基地,三師農科所的專家為種植戶講解唐王古瓜育苗技術要點(資料圖片)。近年來,三師圖木舒克市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應用推廣農業新技術,打響唐王古瓜等農產品品牌,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道路。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美玲 攝
在六師一〇三團五連,種植戶忙著采摘甜瓜(資料圖片)。一〇三團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獨特的氣候、土壤、水源條件,使這里出產的甜瓜色澤金黃、網紋細密、皮薄肉厚、香甜酥脆,出口到了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魏新江 賀紹龍 攝
腳下,是松軟的沙土;地上,是茂盛的果園——這看似矛盾的畫面,正是兵團人在戈壁沙漠上書寫的生態奇跡。
曾經的戈壁荒灘,如何搖身一變成為產業綠洲?如何發展具有兵團特色的沙漠經濟?未來的兵團,將如何向戈壁要效益?日前,就這些問題,本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多個沙漠周邊團場一探究竟。
昔日戈壁荒漠 今朝瓜果飄香
盛夏時節,十四師二二五團蘋果種植基地里果香彌漫。這個曾經“抓把土都硌手的沙窩窩”,如今已然成為瓜果飄香的致富沃土。阿依吐蘭汗·吾加比力一邊熟練地剪枝,一邊笑著對記者說:“辛勤勞動換來了大豐收,最讓人開心了。”這一質樸的話語,道出了二二五團廣大種植戶的心聲。去年,阿依吐蘭汗·吾加比力種植管理的11畝蘋果園獲得豐收,純收入達5.5萬元。
2020年以來,二二五團大力發展林果產業。針對種植戶不敢種、不會種、種不好等難題,團場積極引進現代農業企業,邀請高校、農業科研院所、林技推廣單位的技術人員給予現場指導。矮砧密植技術的推廣,更是給團場蘋果園種植戶吃下了“定心丸”。
“矮砧密植,就是用矮化砧木嫁接蘋果品種,每畝地較傳統果園可以多栽種145株果樹,還能實施機械化作業,節省60%的人工成本。”二二五團農業和林業草原中心主任毛文介紹,采用這種先進的種植模式,可以讓果樹結果更早、產量更高,便于機械化作業,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如今,除了蘋果,葡萄、桃子、西梅等特色林果種植也在二二五團蓬勃發展,為團場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目光轉向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緣的三師五十一團十九連,在這里,一望無際的瓜田已經收獲完畢,甜如蜜、香似草、脆勝冰的唐王古瓜通過冷鏈運輸,走上了全國人民的餐桌。
石河子大學南疆研究院教師徐學彬介紹,唐王古瓜產自葉爾羌河下游和喀什噶爾河沿岸的沖積平原,是當地庫克拜熱瓜的一個品種,因主要種植區地處“唐王城”古地,故名“唐王古瓜”。古絲綢之路繁榮時期,商旅行經此地時舟車勞頓,當地人皆以唐王古瓜款待,唐王古瓜的美名隨駝鈴聲聲傳至遠方。
如今的唐王古瓜,產量與效益已經趨于穩定。為了進一步打響唐王古瓜品牌,往精品果方向轉型,石河子大學在三師圖木舒克市建立了南疆農業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大力推廣科學高效的農業種植管理方式,穩步提升果品品質。徐學彬告訴記者:“示范基地種植的唐王古瓜采用精細化管理,通過集成雙膜小拱、水肥一體化滴灌等現代化技術,保障唐王古瓜在整個生長周期營養均衡,再依托套袋、墊瓜等手段,促進果實形態周正、花紋美觀。”接下來,徐學彬還計劃與石河子大學食品學院的專家共同攻關解決唐王古瓜的冷藏儲存問題,以期通過錯峰上市,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果香四溢引客來 甜蜜產業促增收
7月19日,第十一屆甜瓜文化旅游季在六師一〇三團啟動,烏魯木齊市民王佳麗現場品嘗“西州蜜25號”甜瓜后,興奮地說:“這瓜又脆又甜又香,我要買上十幾個拉回烏魯木齊!”王佳麗告訴記者,每年甜瓜成熟季,她都會和家人自駕來到一〇三團,品嘗購買甜瓜后,再去兵團知青紀念館、新渠古城遺址、十連凰家梁水庫轉一圈,每次都收獲滿滿。
一〇三團蔡家湖鎮,這個坐落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小鎮種植甜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標準化種植、智慧農業管理和品牌化運營,使一〇三團早已成為“中國甜瓜之鄉”、全疆最大的甜瓜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國外市場。
在此基礎上,一〇三團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依托S21阿烏高速公路地緣優勢,將甜瓜文化與兵團紅色文化相結合,整合轄區兵團知青紀念館、亮劍團史館、新渠古城遺址、十連凰家梁水庫、十四連沙漠旅游等資源,開發出田園觀光、徒步探險、汽車越野拉力賽等全域旅游項目。
8月3日,一師十一團的暖棚冬棗園中,顆顆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訴說著甜蜜的故事。“當初這里全部種植的是駿棗,如今不僅嫁接了冬棗,還全部實現了大棚種植。”十一團十連職工、塔克拉瑪果業有限公司管理員蘭燕感慨道。這個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與沙海相依的團場,不但在沙地里種出了“金果果”,還憑借過硬的產品品質,吸引了各地客商紛紛前來簽合同、談合作,鼓起了職工群眾的“錢袋子”。
“掛果期間,我們按照一個枝吊掛5個果的標準,嚴把質量進行疏果作業,采收前還要進行最后一次篩選,確保每顆出棚的冬棗都達到質量標準。”阿拉爾市塔克拉瑪果業有限公司冬棗基地技術員劉永剛介紹,通過這樣的精細化管理,果品甜度穩定在了25至30之間,畝產量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我們與阿拉爾市塔克拉瑪果業有限公司合作已有8年之久,就是看中了這家公司穩定的產品質量和產量。”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啟東對記者說。
同時,阿拉爾市塔克拉瑪果業有限公司帶動了20余戶家庭從事冬棗產業,實現戶均年增收5萬元,企業每年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
讓荒灘變綠洲 向戈壁要效益
2024年11月28日,在和田地區于田縣,隨著最后一片沙地被紅柳、玫瑰花苗所覆蓋,全長3046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順利實現閉環。取得這一重大成就,彰顯了我國生態治理的決心與能力,也為農業發展空間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契機。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廣袤無垠的戈壁沙漠,會發現曾經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上,如今已是各類林果生機盎然。
新疆集中了全國60%以上的戈壁沙漠和30%以上的鹽堿地,南疆地區全年日照時長達2550至3500小時,無霜期長達218天,具有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優勢。兵團眾多團場分布在沙漠戈壁周邊,發展沙漠林果業,擁有充足的光熱資源優勢。
“像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一些團場,風沙大、降水少、土壤貧瘠、環境惡劣,通過幾代兵團人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一批耐干熱、抗風沙的作物。像紅棗、葡萄、甜瓜等瓜果,由于雨熱不同期、空氣干燥、病害輕、晝夜溫差大等原因,糖分積累多,口感格外香甜,在市場上頗具競爭力。同時,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林果等種植上都具有成熟的可推廣、可復制的技術體系,是兵團向戈壁沙漠要效益的顯著優勢。”新疆農墾科學院林園研究所所長姜繼元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得益于強大的組織優勢和動員能力,人數眾多的兵團科技特派員隊伍常年深入田間地頭,在水肥一體化、鹽堿地改良等20個領域,為種植戶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大大提升了兵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與生產效率。通過合作社組織引領,兵團還將職工群眾有效整合起來,實現規模化生產經營,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以石河子大學為例,從2014年起,便選派科技特派員奔赴兵團各師市和地方鄉鎮,建立起“精準匹配、長效服務”機制。10余年來,累計選派1.1萬余人次,為72個團場(鄉鎮)、142個連(村)提供科技支農服務,組織實施科技服務項目1840個,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431項,建起了30個“科技小院”。
以科技助力,不斷提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依靠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保障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在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兵團必將在廣袤的荒漠戈壁上,繪就更加壯美的農業發展新畫卷。